人為破壞是造成土壤貧瘠的主因

歷經一、二百年人類濫用化學肥料及過度利用耕地,原本土壤內的豐富礦物質已經消耗殆盡。

土壤中可提供多達80種以上的礦物質,除使植物進行正常代謝外,

並幫助植物成長碩大體型,或增強抵禦嚴酷氣候環境下的生命力。植物有兩種方式取得並利用土壤礦物質,

一是由根部吸收已被微生物(organisms)分解可直接吸收的礦物質,一是藉由根部產生酵素分解礦物質再利用。

人類耕種偏好氮(nitrate)、磷(phosphorus) 、鉀(potassium)等人工肥料,使作物喪失了吸收其他礦物質的機會,

再加上同一耕地周而復始的重複使用,已使該地表土壤的礦物質大量耗失,

還有除草劑及殺蟲劑普遍地使用,直接殺死土壤中可分解礦物質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提供植物礦物質的途徑更加的困難。

 

食物已無法提供人類足量且多樣的礦物質

人類可由五穀、魚、肉、蛋類及蔬果中獲得五大類營養素,其中的礦物質主要來自於土壤經由植物有機轉換後留存於植物體內,

人類直接食用蔬果或透過食用牲畜間接攝取。由於人為破壞造成的土壤中礦物質匱乏,因此就算攝取再多量的蔬菜水果,

也無法提供人體生化功能所需的足量礦物質,缺乏足量且多樣的礦物質參與,人體的各項酵素活動、平衡體液及能量補給等重要生化功能將遭到遲滯或破壞,

最後造成人體內的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失調、皮膚病變、導致癌細胞及腫瘤生成,加速身體老化的症候。

 

礦物質缺乏加重慢性疾病的威脅

人體長期缺乏礦物質,會減低體內酵素活動,減抑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平衡,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生機會。

在過去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中,惡性腫瘤(即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腎炎腎症候群及腎變性病、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

都屬於慢性疾病的範圍。如何預防慢性疾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達到延長生命並增進生活品質,是二十一世紀醫學界的首要課題。

預防疾病比起治療疾病來的更容易、更實際、而且更經濟。

一個著名的美國營養權威曾指出:" 一種能確實解決(美國)民眾容易受到感染的狀況就是(藉由食品)補充均衡比例的鐵、銅及其他的礦物質。"

這種方法能有效刺激身體受感染時激發的自體免疫功能,達到其他醫療方法及人工藥物所無法比擬的功效。

 

補充人體必需礦物質的三大來源

食物已無法提供人體充足的礦物質,有許許多多的研究機構,極力研發能提供足量均衡的礦物質營養補充品,幫助人類遠離慢性疾病侵擾。

為了解決食物缺乏礦物質的迫切問題,科學家經過研究,歸納能補充人體礦物質的的主要來源:

一、 海水:
陸地地層表土經過雨水及河川的沖刷,土壤中的礦物質會隨著河水匯集入海,沈積並最後完整地保留在深層海水及海床上,

經研究證實,海水的滲透壓與人體體液相近,成份亦極為相似,食用經過處理的深層海水,其中的礦物質能輕易被人體吸收。

二、 火山: 
地球主要由無機質構成,藉由火山噴發的岩漿,能將地心蘊藏的礦物質覆蓋在表土上,達到天然界自然機制的平衡,

火山地區生長的植物(如蘆薈),能從土壤中有機轉換,使它們雖處在充斥硫磺及缺少水份的惡劣環境,仍能展現充沛的生命力。

三、 植物化石礦:
七千萬年前的侏羅記時代,地球孕育出體型龐大的生物。當時植物在頭一年能長高10公尺,

食草性恐龍的嘴巴雖然不比現代馬來的大,卻擁有30,000公斤的體重,仍能行動自如,科學研究指出,讓這些碩大的生物能活躍並主宰地球的主要力量,

來自於當時土壤提供了豐富且多樣的礦物質。雖然這些遠古生物已經絕跡數千年,但深藏地底的植物化石礦卻仍完整保留當時相同的礦物質,值得多加利用。

 

金屬態礦物質普遍不能溶於水(具疏水性),且服用過量會使人中毒,但經生物完成有機轉換後,卻能擺脫原本金屬態型態會引起細胞中毒的危險,

轉變成可完全溶於水(具親水性)的特性,使人體吸收後立時發揮功效,此稱之為"微量元素",而多量且均衡補充人體天然溫和微量元素是預防新世紀人類慢性疾病的最佳途徑。

 

arrow
arrow

    KL - Biote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